【精华】足迹高中作文4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足迹高中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四个春去已悄然飘逝,十四岁的我也早已不是昔日那个懵懂的小男孩。时光在流逝,我也随之在悄悄地随之变化、成长。不经意间,回首望去,才发现身后那条踏满脚印的成长之路竟是如此的短暂。
十四年前的一个早晨,随着一声清脆的哭声,我呱呱落地,之后就是学步的日子。我再爸爸妈妈的保护下,歪歪斜斜的走着。因为走得不稳当,所以也只能在床上、沙发上过把瘾,实在支撑不住了,便一屁股坐在上面,然后嘿嘿的笑,傻傻的。终于,小小的脚丫总算是站得住地了,于是就欢快的大胆的向前走自己的路还故意将地板踏的震天响。拍手声,脚步声,笑声融合成一片……
从此,我的路上印下了足迹,那一串串的脚印再慢慢长大。
六岁的我虽然已经踏入了学堂,但心却无法安静下来,因为外面的世界似乎更能吸引我的注意。校园里的大松树,路旁偷吃粮食的小鸟都会引起我无限的兴趣。于是,总要在下课短短的十分钟里跑来跑去,绕着大松树转圈儿,做着小松鼠偷吃松子的美梦或一个脚步声下走吃的津津有味的小麻雀,大笑的叫着:“胆小鬼,胆小鬼!”然后踏着铃声飞快的跑回教室,乐此不彼。
渐渐地,脚印已成熟踏实了许多,也匆忙了许多。
时间的速度是人无法想象的,会想着从前的点点滴滴,细水流长,仿佛觉得事情就发生在昨天,还历历在目。确实,我的确变了很多,已经步入初二的我不会再像儿时那样,摘一朵火红的月季插在头上,美美的问妈妈:“漂亮吗?”现在,当再见到那月季时,总是不屑的瞟一眼:“真俗气。”如今的我每天也只有奔波于学校与家之间,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大马路上,不只留下了我多少的足迹。我早已无暇观赏路旁美丽的风景,总是脚步匆忙的来来去去,但也从无怨言。因为,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走下去,这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有时长大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但成长要一步步的来,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在积累生活的经验。
也许数年后,我再次回首,会发现身后的那条路上满载的已不是足迹,而是宝贵的财富。
月凉如水,清冷的月光洒在床头。隐去白日无尽的喧嚣,只剩下黑夜独有的宁静。我躺在床上,思绪随着这皎洁的月光飘向远方。不禁思索:什么样的我才是最美好的我。
十六岁的时光是最美的花季。在这十六年中,我们走过春光的明媚,看过夏日的繁华,穿过秋季的丰收,跑过冬日的寒冷。仿佛弹指一挥间,我便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出落成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女。时间走得飞快,总是让我措手不及。
在这十六年中,我拼搏过,努力过。为让父母放心,我总是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很少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我的付出给我带来了很多回报,比如家里大大小小、颜色不一的奖状。但这真的是我所想要拥有的吗?我自己也不知道。帕斯卡尔有言:“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我有时甚至觉得,我只是一枝芦苇罢了,只懂得弯下腰去避开疾风,从未思考过,只是跟随着他人的做法罢了。但当我看见母亲喜悦的笑脸和父亲宽慰的眼神时,便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巴金曾经说过:“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在这十六年里,我更是收获了无数的友谊。朋友们在我失败的时候给我鼓励,在我成功时提醒我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我们在顺境时结识朋友,在逆境时认识朋友,这是一位哲人对朋友的评价。我想我应该感谢我的朋友,是他们陪伴我走过十六年的翩跹岁月,并在将来继续陪伴我走过余下的岁月。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时,因为年龄小,所以面对那么多竞争对手和评委老师时十分紧张,手心里满满的都是汗水。虽然老师在旁边不断地鼓励我,但我最终还是怯场了,上台后不仅结巴而且忘词了,最终,比赛结果十分不理想。后来,老师再找我参加类似的竞赛时,我总是拒绝。老师为了帮助我,便帮我应下了校广播室播音员的差事。因为无法拒绝,我便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没想到的是,我的播音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给我树立了很大的信心。
现在的我不再是那个临时怯场的小女孩。站在舞台上的我落落大方、自信美丽,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我想,我就是我,最美好的我,不一样的烟火。
人类上下五千年,在不停地探索幸福的同时,也在寻觅着感动。也许有人感慨:感动就像来不及捡起的落叶,随风一扫无影踪,或者竭力回忆往事,感动的影像也只有一片角。好奇的我也踏上了寻找感动的旅程,不禁发觉:
感动,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感动,它没有一种固定发模式,它可能是冷夜里母亲手重递过的一杯香茶,它也许是爷爷奶奶寒暄中的爱怜,它可以是阔别多年的朋友不期而遇的一刹那,它或许是一直被宠着的那种幸福愉悦……感动没有预备着用什么形态来跟我们打招呼,它用形形式式的镜头诉说着感动的真谛,就像草不管生长在哪种泥土,以何种姿态示人,它们都点缀了祖国山河。
感动像影子一直伴随我们左右,从为发觉感动,不曾触摸感动,父母的句句叮咛,老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的问寒问暖……我们没注意到:其实这些席位的东西都寓意着感动。感动有时就是身边一件小事,每天的一声早安,你好,它细微地时常让我们忘记它的意义。感动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许没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就像喝一杯清茶,不能太急,只能细细品尝,抿那么一小口,闭眼回味,口齿中的茶香有那么点苦中带甜,甜中露苦。品味感动也是这么个道理:细心、耐心、专心地观察,该用罗丹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发现感动的眼睛。”
感动是亘古不变的传说。感动不是烟火一时的璀璨迷人,它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记忆,时常在我们眼前闪播着一段段的小插曲。不像昙花一现;感动是朵永不休止的花,凋谢后繁盛了一片更烂漫的花圃。感动不止是那么一点,只要我们努力耕耘,寻找,它也像幸福之花那样处处开遍,环绕我们,感动是美丽的蒲公英,感动过后的余味随风散播,长出更多更美的新一代。
其实已不用再寻找了,感动一直在我们身边,没有离开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发觉,你也许会看见感动正偷偷盯着你呢!
从大板出来,途径克旗,贡格尔大草原在路旁将身躯展现,视野逐渐开阔,一望无际的绿色伸张到蓝天的怀抱,一朵朵白云泡沫般从天边将柔软的身子挤出,快乐的在草原的上方奔跑。
经常出门坐车的人都知道,车窗外单一的景观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此时,车窗外周而复始的都是绿色、蓝天、白云和羊群,还有骑着摩托车的牧人,这一切非但没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越来越让人振奋。
振奋起来的精神是在审美意态中依依不舍的情绪导致的,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草原深含的文化底韵的思考。
贡格尔大草原是离北京最近的蒙古草原,在历史上属于克什克腾部,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克什克腾部出古北口,至京师八百里处.在清代,由于地域关系,中央的怀柔政策促使贡格尔草原一直与中央关系密切,在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部叛乱,克什克腾部侦击之,受到当时朝廷重奖,后来在同治年间,又协助清军平定回部叛乱,光绪十七年,金丹道匪之变,该部协剿乌丹城等处,受封佐领衔者十于人,显赫一时。
面对如此强悍的草原民族,历代清王朝在采用怀柔的同时,也一直以精兵悍将防之。平定三藩之乱的周培公,一代名将费扬古,连后来以80高龄仍戎边于黑龙江以镇俄罗斯的张玉祥都曾在此练兵.
以上提到的这几个人中,与草原民族渊源最深的就是张玉祥了,可以说此人一生败在草原,成在草原。
野史记载,张玉祥年轻时在康熙朝充当小侍卫,随康熙草原狩猎,突见乱草中扑出一只大熊,吓的扔掉兵刃回头就跑,气的康熙当场拔了他的花翎(侍卫被拔花翎是最重的惩罚),当夜草原野宴,众人狂欢而小张玉祥独泣,康熙看到,说待你立功后就把花翎赏还给你。
十年后,康熙亲征噶尔丹,双方陈兵漠北草原乌兰布通(今克什克腾南),康熙为打击敌人气焰,要身后清军上前挑战,侍卫群中一人请战,正是张玉祥,康熙尚在犹豫,张玉祥脱掉军衣露出浑身纹的密密麻麻的“耻”字,康熙大为感动,立刻派了十个侍卫与他出战,噶尔丹见只十一人出战,就派出了自己的亲兵五十人迎战。
草原上的一场肉搏杀的天混地暗,刀打折了就用拳,手砍掉了就用牙,这是真正勇士的对决,我们可以想象,战场上由开始双方的呐喊助威到后来的鸦雀无声,草原为之战栗,天空渲染的一片血红。
最后,一地的尸体衬托着张玉祥一个人的身影,他满身伤痕,嘴里叼着染血的刀,左手拎着自己被砍掉的右手,步履蹒跚的走回清军阵营。走向从此名震天下的勇者一生。
草原文明是在真正的勇者手中延续,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草原上举目四顾,他的体内需要蕴藏怎样的激情和蓬勃的生命力啊。
车还在行驶,草原在视野里跌宕起伏,绵延远伸,大清王朝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碎片不见了,剩下的是实实在在的绿,实实在在的蓝,还有几千年勇者留存的足迹,深埋于草原,等待后人瞻仰、探寻。
文档为doc格式